探訪景德鎮(zhèn)陶瓷老街區(qū):里弄深處聞瓷

景德鎮(zhèn)是一座與瓷有著不解之緣的城市,在許多城市的老街區(qū),遍布著許多陶瓷作坊與門店。聽聞筲箕塢就有不少陶瓷作坊與門店,8月22日上午,記者懷著幾分好奇,慕名深入街區(qū)采訪。

從新村中路通往新村北路附近的岔道口進入,記者沿著筲箕塢這條狹長的弄子向前邊走邊看。這里的路面并不平整,有些地方坑坑洼洼,在路面的兩邊并排豎立著兩三層高的小樓房,樓房都是舊式的水泥架構(gòu),看上去多已年久失修。樓房的底層多是一些小門店,門店里整齊地擺放著各種陶瓷制品,有瓷瓶、瓷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走到一家門店前,只見一位老人正在看店。老人告訴記者,這些瓷器都是自己家里生產(chǎn)的,自己家里還有陶瓷作坊,制成的瓷器成品就放到店里來,有人上門購買。

街巷深處,門店漸少,多是一些封閉式的家庭門院。透過大門,記者清晰地看到,不少人家的院子及廳房里都擺放著各式瓷制胎瓶。走進一家門院,滿院瓷瓶映入眼簾,各個房間和走廊上都擺得滿滿當當。房子的側(cè)間,七八位工人正在瓷瓶上細心地雕刻。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式作坊,作坊的老板章師傅告訴記者,自己做這一行有七八年時間,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渠道,先是接受客戶的訂貨,然后自己生產(chǎn)加工。自己租了這棟兩層半的樓房,用作陶瓷作坊,然后請一些人過來幫忙,另外自己也有門店。走上三樓,年輕的馮師傅正在機車上專注地利坯,一個尚未成型的坯胎在師傅的手上飛轉(zhuǎn),大大小小的刀具在師傅手上應(yīng)用自如。

在攀談中,馮師傅告訴記者,自己是都昌人,今年28歲,做利坯的活有8年了,中間有三年到外面做過瓷器銷售,自己是通過朋友介紹過來給老板打工的,同時還在樊家井做類似的工活。他還告訴記者,利坯需要勤快,也要悟性,自己一天能做這種小瓶子30個左右。

在道路的一邊,記者看到一家門店后面連著一家作坊,作坊的走廊上并排碼放著幾具瓶坯,不時傳出機器的嘈雜聲,只見一位師傅正在工房里用機器吹釉,周圍塵土飛揚。作坊的主人姓趙,他告訴記者,自己做陶瓷已經(jīng)10年有余,制作一件陶瓷需要經(jīng)過拉坯、吹干(曬干)、利坯、再吹干、補水上釉、吹釉等多道工序,做這種活比較辛苦但也比較自由。

這條弄子兩邊的地勢較高,狹陡的水泥臺階延伸至各家各戶。繞過一段陡坡,記者又看到一家作坊門口放著幾口大缸,作坊的主人王師傅正在刮缸里的瓷土。王師傅從事陶瓷生產(chǎn)制作有20多年,他告訴記者,這樣的缸一口能賣七八百塊錢,一天能做三四口。走進里屋,記者在一間房子里還看到有幾口一米來高的瓷瓶,王師傅自己會用青花料、釉里紅還有粉彩等工藝在上面繪畫。“純手工畫一個瓶子需要一個星期左右,因為沒有很好的渠道,賣價不會太高,自己做相對自由!蓖鯉煾祵τ浾哒f道。

走在街區(qū)的巷子里,記者不時會看到店面的墻壁上貼有招聘花鳥畫工、人物畫工或者出售各類仿古白胎瓷瓶的廣告。

記者了解到,在這條弄子里,類似的陶瓷手工作坊有幾十家,部分作坊已有30年的歷史,它們都是獨立的家庭式作坊,以生產(chǎn)瓷器坯胎為主,不少陶瓷作坊主還開有瓷器店。這些作坊主以及工人多半來自本地或周邊地區(qū),長期從事陶瓷生產(chǎn)制作。

[記者感言]一條并不長的弄子里,聚集了幾十家陶瓷作坊,實地采訪,讓記者深切感受到,陶瓷產(chǎn)業(yè)何以能成為景德鎮(zhèn)的立市之本。這些作坊是陶瓷產(chǎn)業(yè)鏈上最原始也是最基礎(chǔ)的環(huán)節(jié),構(gòu)成了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的獨特存在,同時也彰顯出世界瓷都的巨大能量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