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彩瓷簡介(四)

明代五彩瓷始見于宣德年間,盛行于嘉、萬時期,至清康熙又出現(xiàn)了新的高潮。這時除常用的紅、綠、黃、褐、紫等彩釉外,還有釉上藍(lán)彩和黑彩。釉上藍(lán)彩的使用代替了青花的作品,其藝術(shù)效果不亞于青花,甚至比青花更艷麗。在制作方面比青花五彩簡便,省卻了釉下彩繪的工序。黑彩多用于人的須發(fā)、鞋帽、鳥獸羽毛、樹干、山石的效染和輪廓線的勾勒等。到康熙晚期更用黑彩繪主題花紋(稱墨彩),或略加五彩做為陪襯,明代金彩多用于色釉地上,如紅地描金、綠地描金、醬釉描金等,而康熙金彩卻進(jìn)而成為五彩花紋的組成部份,如五彩加金花鳥紋尊,金色的荷花與紅蓮碧荷相間,將畫面襯映得富麗堂皇,華貴無比。 
明代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jié)合的工藝在康熙時期仍然沿用,但已處于次要地位,主流是單純的釉上五彩?滴跷宀拭窀G勝于官窯,民窯五彩器型豐富,有各類瓶、罐、缸、爐、壺、尊、花觚、筆筒、盒、花盆、盤、碗、杯、瓷塑等。繪畫題材也頗為廣泛,諸如人物、花鳥、山水、神話、宗教、歷史、戲曲、小說故事等應(yīng)有盡有。畫面宏大,氣魂雄偉。如畫左傳故事大盤,徑逾三尺,人物多至二百余人(見《陶雅》)。其繪畫風(fēng)格多模仿名家筆法,如人物頗類陳老蓮,山水取法王石谷,花鳥則似華秋岳。這種刻意追求繪畫效果的作品與明代帶有濃厚民間色彩和裝飾趣味的瓷畫完全不同,使五彩瓷的裝飾風(fēng)格大為改觀。這種變化不限于五彩瓷,其它的彩繪瓷亦復(fù)如是。除白地五彩外,康熙還盛行色地五彩,如豆青地五彩、藍(lán)地五彩、灑藍(lán)地五彩、哥釉五彩、珊瑚紅地五彩、墨地五彩等。 
康熙時期的創(chuàng)新品種是琺瑯彩和粉彩,兩者均為釉上彩,m瑯彩又稱瓷胎畫琺瑯,這是因為取法于銅胎畫琺瑯(即景泰藍(lán))而得名的。彩繪原料為進(jìn)口的酉洋琺瑯彩料。彩料色調(diào)很豐富,多至十幾種,m瑯彩瓷的制作方法是先由景德鎮(zhèn)官窯選用最好的原料制成素胎,燒好后,送到京師由宮廷畫師繪畫,在宮中二次人爐燒成。琺瑯彩瓷屬于皇室珍玩,制作極為考究精細(xì),由于只供宮廷御用,產(chǎn)量低而成本高,故傳世品很少,且多為小型器物。如碗、盤、杯、碟、盒、壺、瓶等。康熙琺瑯彩用彩料鋪地,有黃地、藍(lán)地、紅地、綠地、紫地,白地少見。在色地上用各種彩料作畫,圖案多為各種花卉。彩料較厚,凸出于地面之上,富有立體感。色澤鮮艷明亮,花紋絢麗典雅。器底多書“康熙御制”四字雙行青花、藍(lán)料或紅料楷書款。 
粉彩瓷器出現(xiàn)在康熙中期,繪畫原料是于含鉛粉的玻璃白中加入呈色金屬而成。在工藝上深受琺瑯彩影響,用粉彩料于燒好的素胎上作畫,畫好后二次人爐烘彩而成。由于施彩厚,花紋凸起,有立體感。色彩既柔和淡雅又鮮亮明快?滴鯐r期粉彩尚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多與五彩同施于一器之上。故宮博物院藏康熙款粉彩花卉盤,紅花用肥脂紅、白花用白粉,其它彩料仍為平涂。雍正以后,粉彩工藝始臻精妙。 
素三彩也是康熙時期釉上彩瓷中的名貴品種。其特點是不用紅色,以黃、綠、紫、藍(lán)等色為主。施彩方法或直接在燒好的素胎上用彩料繪畫,再罩一層透明白釉,用低溫二次燒成;或在燒好的白釉瓷上鋪一層色地,再繪彩畫。如黃地紫綠彩、黃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綠地紫彩等。常見器物有素三彩三多盤、黃地素三彩花鳥鳳尾尊、綠地紫彩龍紋盤、黃地綠紫彩龍文盤、虎皮三彩碗等。 
明宣德創(chuàng)燒的斗彩工藝,終明一代盛行不衰?滴鯐r期的斗彩上承明代并有所發(fā)展,制作精細(xì)。青花濃淡深淺,色階豐富,是其特點。如斗彩槎上張騫小碗(見香港蘇富必公司《太倉仇氏抗希齋曾藏珍品圖錄》)。仿明作品,如雞缸杯、天字罐、花蝶杯等,都很精致。這時還出現(xiàn)了釉里紅與釉上綠彩相結(jié)合的彩瓷,如釉里紅加彩牡丹紋罐等,也很精美。 
雍正一朝,為時雖然短暫,僅有十三年,但在瓷器制作工藝上卻有突出的貢獻(xiàn),達(dá)到了新的歷史水平。在康熙制瓷業(yè)的基礎(chǔ)上,皇帝對瓷器的特殊愛好和直接干預(yù)都促使景德鎮(zhèn)瓷業(yè)水平迅速提高。這時的官窯不僅派有督窯官,甚至由皇帝本人親自規(guī)定器物的造型、花紋圖案、色彩,先由宮廷制成木樣,交督窯官照樣燒制。督窯官奉命唯謹(jǐn),為了解制瓷過程和工藝,不惜親至窯場,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使自己由外行變成內(nèi)行,并進(jìn)而成為制瓷專家。唐英就是雍、乾兩朝督窯官中一位成績斐然,聲名卓著的代表人物。 
雍正瓷器造型盡改康熙古拙之風(fēng),變得異常輕盈秀麗,靈巧俊雅。雍正青花不如康熙青花色階豐富,色澤鮮艷。官窯器以仿宣德、嘉靖青花最為成功,仿永樂、成化、正德、萬歷等次之。器形有各式瓶、尊、罐、花觚、花澆、壺、盆、水水、碗、高足碗、盤、缸、繡墩、鼻煙壺等。仿明青花有大盤、雞心碗、高足碗、梅瓶、玉壺春瓶、抱月瓶等。 
雍正時期釉里紅呈色穩(wěn)定,色調(diào)紅艷。常見器物有釉里紅三魚大碗、釉里紅魚紋高足碗、釉里紅雙果文盤、青花釉里紅纏枝蓮雙耳尊、青花釉里紅玉壺春瓶等。青花和釉里紅發(fā)色均很鮮艷。此外還有冬青釉地釉里紅和藍(lán)釉地釉里紅盤、碗等。 
康熙早、中期彩瓷畫面宏大,花紋往往布滿器身,晚期畫面逐漸縮小。雍正時,花紋疏朗、纖細(xì)、飄逸,往往留出較多的空白地,因而畫面上的景物顯得悠遠(yuǎn)寥闊,清新悅目。雍正時期由于粉彩的盛行,五彩已退居次要地位。這時五彩的特點是器型秀麗,畫面小,花紋精細(xì),用彩也比較清淡。如上海博物館藏“五彩草蟲圖淺盤”,盤心繪玲攏石、草花、天牛;內(nèi)壁繪三只姿態(tài)各異的草蟲,形象逼真生動。紅彩用得極少。在大片白釉襯托下,愈益顯得清雅宜人,與以淡雅著稱的粉彩瓷異曲而同工。此外紅地五彩、綠地五彩、墨地五彩、醬地五彩等品種也頗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