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 曾經(jīng)風靡奧斯曼帝國

  “研究中國陶瓷,不去看土耳其藏的中國瓷器,對一名陶瓷學家來說,是死不瞑目的事!边@是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前會長馮先銘先生生前說過的一句話。

  歷史故事
  奧斯曼帝國皇宮秘藏萬件中國瓷
  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波普博士的一本專著震驚了世界文博界,書中指出,在土耳其的皇宮中秘藏著上百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元、明時代的青花瓷器。日前出版的《托普卡比的中國瑰寶——中國專家對土耳其藏元青花的研究》一書,詳細地介紹了這些珍貴文物。這是中國瓷器專家遠赴萬里在土耳其考察后,首次將現(xiàn)存的世界最珍貴的中國元青花瓷器資料帶回國內公之于世。
  奧斯曼帝國建于1299年,伊斯坦布爾是帝國的第三個國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取伊斯坦布爾后,在全城地勢最佳也是最險要之處興建了托普卡比皇宮。1924年,土耳其共和國將這座皇宮改為博物館,今天它已經(jīng)成為了全世界藏品最多且最為豐富的皇宮博物館之一。其中大批的文物珍寶反映了奧斯曼蘇丹的奢華生活,而其中的中國瓷器則是世界上品質最佳、數(shù)量最龐大的收藏之一。
  “這里藏的中國瓷器質量太好了,在國內聞所未聞!痹(jīng)考察過托普卡比宮的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如是說。據(jù)介紹,珍藏在這里的中國瓷器藏品大約有1萬多件,年代涵蓋元、明、清三朝,這些瓷器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南方以燒制外銷瓷而聞名的窯場,其數(shù)量之大、造型和紋飾之精美、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歷史上在六百年間外銷西亞的各類瓷器,幾乎在這里都能找到代表作,其中元代青花瓷有40件。
  由土耳其外交部提供的資料顯示,典雅精致的中國瓷器不僅風靡了整個奧斯曼帝國皇室,眾多豪門貴族也爭相搜購,并將其視為珍寶。
  據(jù)說,中國瓷器之所以風靡奧斯曼帝國及整個近、中東地區(qū),除因其造型精美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們相信這類容器有鑒別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有史料記載,青瓷一旦接觸致命毒物就會破裂或者滲出水氣,盡管該說法的來源與依據(jù)無從考證,但至今仍被許多人傳誦。

  地理途徑
  取道“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
  中國瓷器是如何到達遙遠的西亞的呢?從地理學角度來看,專家們都認為是通過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通道——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之后逐漸成了東、西亞商業(yè)往來的黃金線路,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都是通過這條道路運往伊朗,再中轉至土耳其等國家。
  而海路也是為加快東、西亞商業(yè)往來發(fā)揮極大作用的通道,阿拉伯商船和波斯商人從波斯灣取道馬六甲海峽北上至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有專家認為,大量的中國瓷器通過阿拉伯商船在波斯灣登陸后,再北上陸運到達土耳其。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瓷器也有可能通過第二條海路——由荷蘭等國的商船直接運輸?shù)酵炼,但這種方式的時間可能晚些,大約在明末清初時。

  考古發(fā)現(xiàn)
  “青花”最早產(chǎn)生于唐代
  所謂“青花”就是以鈷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繪紋飾,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
 。保梗玻鼓,英國人霍布遜發(fā)現(xiàn)了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由此揭開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隨后,美國的波普博士以此象耳瓶為依據(jù),與伊朗德黑蘭阿迪畢爾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所收藏的眾多青花瓷器進行了研究,劃分出了與之相類似的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名之曰“至正型”器。
  隨著大量文物的出土,許多學者通過對出土物的分辨,又提出了“唐青花”、“宋青花”以及“元代早期青花”等問題。
  “唐青花”是根據(jù)1975年揚州市江蘇農學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層中出土的一件藍色花紋的瓷枕片而提出來的。1983年,又在揚州市文昌閣附近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與之相似的14塊藍花瓷片。有學者認為,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唐代“青花瓷”,從其燒制工藝、原料和裝飾藝術看,與后來的元、明、清青花瓷器是一脈相承的。
  “宋青花”的由來主要依據(jù)浙江兩處塔基出土的“宋青花”瓷片。其中在金沙塔基發(fā)掘出13片青花瓷,經(jīng)拼對證實為三只碗的口腹部殘片。據(jù)資料介紹,這三只碗的胎色不一。
  而到了1978年,杭州又發(fā)現(xiàn)一座元墓,出土青花觀音、筆架等器物,同出的墓志上有“至元丙子”年號。元朝有兩個至元,有學者考證此為前至元(1271-1294年)。
  中國著名的陶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介紹,“唐青花”、“宋青花”和“元早期青花”的提法在現(xiàn)今瓷學界被廣為流傳,許多學者都認為“白釉藍彩”的青花瓷早于元代,但也有許多專家認為青花瓷產(chǎn)生于元代。
  在青花瓷出現(xiàn)之前,純白色的中國瓷器并不符合近、中東地區(qū)人民的習慣,因為西亞向來流行色彩鮮艷的陶器,但都屬于低溫燒制的陶器,因為質地較軟,易透水和破裂。有專家認為,燒制有色彩的瓷器可能與為適應當時西亞需求有關,因為景德鎮(zhèn)所用的第一批鈷料來自波斯,并結合中國的優(yōu)質瓷土燒出了鈷藍彩色。

  科學資料
  著名的中國瓷窯
  中國擁有大量制造陶瓷器的原料,因此窯場也遍布全國,但從最早期開始已分成南北兩大系統(tǒng)。專家指出,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所藏的中國瓷器,幾乎全部產(chǎn)自中國南方的龍泉和景德鎮(zhèn)兩大窯場。
  龍泉窯制品主要為青瓷系列,因中國保存著以器物陪葬的古老風俗,后來改用青瓷取代青銅器、漆器和玉器。以高溫燒成的青瓷胎骨堅硬,釉質光滑。北宋時期,浙江南部的龍泉窯仿效北方青瓷的設計和紋飾燒制瓷器,其中最好的工藝是在光滑的灰青釉下刻花和梳花。
景德鎮(zhèn)窯場的最早出現(xiàn)與當?shù)赜写罅績?yōu)質原料又有供應燃料的森林和可行船的河流有關,很快這里就形成了陶瓷生產(chǎn)中心。那里的部分窯場在五代時期就開始運作,以浙江所產(chǎn)越瓷為藍本,生產(chǎn)青瓷,此外還燒制一種白瓷。后來,原來的石灰釉在景德鎮(zhèn)再度流行,逐漸發(fā)展出釉色晶瑩泛藍的“影青瓷”和“青白瓷”,也稱“饒玉”。
  再到后來,景德鎮(zhèn)開始燒制加入上釉下鈷藍彩繪后的瓷器,這也成為了當時最受青睞的外銷瓷。此時從波斯進口的鈷料全面改變了中國瓷器的面貌,當時河南鞏縣的窯場和景德鎮(zhèn)一樣,開始試圖用鈷料著色,最終在元代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