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仿生瓷有市無價

   盡管讀者展示的雞首壺和象嘴壺神形兼?zhèn),但吳教授估價僅1000-2000元收藏界一般把模仿動物造型的瓷器稱為仿生瓷。在本周鑒賞活動中,讀者帶來兩件唐代白瓷器具,一件雞首壺,一件象嘴壺。兩件瓷器皆神形兼?zhèn),展現(xiàn)出唐代文化的魅力。

  雞為古代六畜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又因為雞多產(chǎn),暗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因此常作為陶瓷器裝飾紋樣。

  雞首壺在兩晉時期便已出現(xiàn)。隋唐時期的雞首壺,雞首逐漸變大,壺身由矮小到瘦長,頸變細。讀者展示的這件雞首壺的雞首,高冠圓目,張口作啼鳴狀,頸上有裝飾性羽毛。壺肩后部“伸”出把手。

  雞首壺壺身有圖案。由朵花卷葉組成的圓形圖紋內(nèi),是一個武士騎射。有專家認為,這說明當(dāng)時的唐代文化,受波斯文化的影響。這件雞首壺胎灰,有土沁,瓷器淡土黃色,底部無款。壺本來有蓋,現(xiàn)已遺失。

  另一件為象嘴壺。這件象嘴壺壺口為一象首造型,象鼻向上揚,象嘴張開。象嘴壺的口為葵口?傮w上給人一種渾圓豐滿穩(wěn)重的感覺。

  吳教授介紹說,這兩件仿生瓷盡管是唐代瓷器,但其市場價格只有1000-2000元。吳教授談收藏宋瓷風(fēng)韻依舊在

  文!吳應(yīng)騎當(dāng)下,許多藏友的收藏視角似乎都聚集在清三代的官窯上,這些尤物因其華美的色彩,精湛的工藝而受人青睞。而對造型淳樸內(nèi)秀,釉色瑩潤的宋代瓷卻問津甚微。

  其實,宋時有胎質(zhì)細膩純凈、有“紫口鐵足”的“官窯”瓷;有因燒制時胎釉收縮不同步而形成疏密有致的“白圾碎”;有“金絲鐵線”之紋的“哥窯”瓷;有列為“百代之冠”、胎土細潤、厚若堆脂的“汝窯”瓷,被人們視為稀世之寶,珍若天球河璧;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窯”瓷,因其紫云紅霞,異彩斑斕,加之釉潤如酥,厚而不垂,受到大清幾朝皇帝的厚愛。

  這些名瓷,譽滿海內(nèi)外。在宋末,就有荷蘭人將宋瓷運到歐洲,價格與黃金媲美。而在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稱宋瓷為“porcelanin”。此系拉丁語,意指珍珠母、瑪瑙、玉髓之類。而古人更是用“夕照紫翠忽成嵐”來形容宋瓷的釉色之美。

  就在世人注目清三代官窯瓷的時候,而國外有識人士卻把投資的重點放在宋瓷上。1988年5月,在蘇富比拍賣場上,一件“南宋官窯筆洗”拍出2200萬港元。1991年2月,在佳士得拍賣場上,“宋哥窯八方壺”盡管底足有殘,但仍拍出1100萬港元。同年11月該行又拍出一件“南宋郊壇下官窯瓶”,以275萬美元成交?梢,宋瓷的風(fēng)韻依舊,藏友不可疏忽。收藏?行情高古瓷身價

  不及明清瓷盡管是唐代瓷器,但其市場價卻只有1000-2000元。這與動輒上萬的明清瓷器相比,價格懸殊。

  元代以前的陶瓷器一般被稱為高古瓷。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都是日用器,傳世很少。

  但現(xiàn)在收藏市場對高古瓷的基本認識是,除宋代官、哥、汝、定、鈞5大名窯外,其余大部分工藝水平與明清瓷器相比,有很大差距,屬于瓷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同時,由于受國家文物政策的影響,市場上真正的高古瓷精品還不多見。

  近年來,隨著海外市場的熱炒,清代瓷器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彩瓷系列成為中國古董市場上最熱門的追捧對象之一。比如2002年春季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只雍正粉彩《福壽》紋橄欖瓶以4000多萬元港幣成交;同時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只雍正琺瑯彩題詩過墻梅竹紋盤以3200多萬元港幣成交。

  而高古瓷價格與之相比,仍舊相當(dāng)?shù)。資料記載,上世紀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龍泉窯粉青菊瓣碗價格才200余元;一件漢代綠釉帶浮雕狩獵圖的釉陶壺也在千元以下。在本報組織的收藏鑒賞活動中,包括一些漢陶、唐三彩以及宋代以前的魂瓶,吳教授認為其歷史價值、考古價值包括美術(shù)價值都非常高,但其投資價值卻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