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青花鹿鶴圖燈籠尊

  人們都知道山道有其崎嶇坎坷,同樣青花的歷史也有著它的此起彼伏。早在唐宋時期的民間彩瓷就給了青花瓷以最初的啟蒙。到了蒙元帝國時期,元青花又以它頗有氣勢的造型,深沉濃艷的青花發(fā)色,繁縟有序的紋飾布局,賞心悅目的紋樣及精湛的工藝贏得了世人的青睞。在成化時期,青花又以其纖巧的造型,淡雅的青花發(fā)色,如撫玉般的手感,再一次贏得世人的推崇。經歷了2000年窯火的錘煉,三百多年青花的渲染后,清康、雍、乾三朝官窯的青花瓷終于以數千年中華文明為底蘊而登上了古瓷工藝史的巔峰,在制瓷工藝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青花制作方法是用鈷料在瓷坯上描繪紋飾,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溫下(1200攝氏度以上)一次燒成。其特點是明快、清晰、雅致、大方、歷久不衰,裝飾性強。素為國內外人士所珍愛,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藝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這件青花鹿鶴圖燈籠尊,也正是清乾隆時期的珍品。此器因形似燈籠而得名,吉祥紋飾,高53厘米,口徑13厘米,足徑15厘米。尊口微撇,筒式腹,上下漸收,圈足。青花紋飾,口沿下和肩部各飾如意云頭紋,頸飾纏枝牡丹紋,腹繪松樹、仙鶴與梅花鹿,點綴以山石及花草,近足處飾變形蓮瓣紋,足墻飾回紋。以鹿諧“六”音,鶴諧“合”音,既有“松鶴延年”的美意,又有“六合同春”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