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灑藍釉碗

  康熙灑藍釉碗,高6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5.2厘米。器型端莊,足脊呈泥鰍背狀可見旋紋。露胎處細潔潤白似“糯米胎”。內(nèi)施白釉閃青,外吹噴灑藍,釉色瑩潤。壁厚墩實,手感沉重。碗底至口沿漸薄,口端不圓稍微翹棱。足內(nèi)施白釉,側(cè)視顯見水波紋。底署青花雙欄圈款。

  其施釉工藝是在燒成的白釉瓷胎上,用竹管蘸以鈷為發(fā)色劑吹施!短找眻D說》記載:“截徑過寸竹筒,長七寸,口蒙細紗,蘸釉吹。吹之數(shù)遍,視坯之大小與釉之等類而定。多則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钡切履觊g雪花藍非常少見,至清代康熙時期有顯著發(fā)展!赌细G筆記》稱灑藍為“吹青”。民間依據(jù)藍釉表面形貌,又有“魚子藍”之說。

  此碗型制規(guī)整,古樸雅拙。造型為《康熙器型示意圖七》之八的墩式碗。同時,圈足雖有旋痕,看上去表面粗糙,用手撫摸感覺潤滑?诙瞬簧饕痪殘磕剝釉露“齒”,“卻不見有沖,可見康瓷因質(zhì)地堅硬而十分耐沖擊。這也可以作為瓷器鑒定的間接依據(jù)。”

  釉汁凝厚晶瑩,藍白斑交融,仿佛雪花飄落隱露在藍釉之中。上海著名鑒藏家高阿申先生在實鑒光緒灑藍釉碗時指出:“該碗之藍、白釉過于細微,致白于藍的反差幾乎不見,比起當朝民窯的雪花藍品種有很大落差。”尤其是對康熙灑藍釉雙耳蓋碗的鑒評:“藍釉中滿布淺淡如溶雪的白色斑點,色調(diào)含蓄文靜!惫P者認為和此碗雪花藍釉色極為相似。

  不僅如此,按高阿申先生指教:“把識瓷焦點對準于古瓷的一些本質(zhì)問題上,尤其是那些不易仿作的細微之處。”參照此碗“側(cè)視底胎釉面可見一圈圈淺顯的波紋,很像石塊投入水面后所形成的擴散狀水波浪圈,此為清三代瓷器底部較常見的釉面特點”和“鋸齒痕在清三代單色釉器上應(yīng)該是共有的”獨特精準鑒斷都十分吻合。

  所以,這件灑藍釉碗,從造型胎釉各方面,均顯示出康瓷的風(fēng)貌特征,據(jù)此當鑒為:康熙灑藍釉碗。素美文雅“誘色”迷人,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