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青花”自顧自美麗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周杰倫的一首“青花瓷”深入人心,伴隨著輕快的歌聲,青花瓷帶我們走進了一出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山水中。它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穿越千年,今生再次與我們相遇。

  《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 恰似那“自顧自美麗”的青瓷極品,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清新流暢。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xiàn)在元代景德鎮(zhèn)的湖田窯。

  現(xiàn)時所稱的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兩類,其歷史可源于唐長沙窯,即早期的青釉釉下彩瓷。時至宋、金,磁州窯出現(xiàn)白釉黑、醬、紅綠黃彩、綠釉黑彩;定州窯白釉黑、紅、金彩和黑釉金彩;吉州窯白釉褐彩等,均為釉下彩。

  元時景德鎮(zhèn)成為最負盛名的釉下彩瓷生產(chǎn)地。其青花胎釉源于宋青白瓷,較北方白瓷質堅而薄亮。同期釉里紅顏色紅艷,并時有青紅相合之器,尤為美觀。更有藍釉金彩、藍地白花之名貴之品。


清 青花粉彩花卉紋鹿頭尊

  明之彩瓷,乃成前無古人之象。洪武期與元之風格較近,并出現(xiàn)精細之釉上紅色瓷。永樂、宣德兩朝青花瓷自成一格,胎質白中閃青,青花料源于波斯蘇麻離青,呈散暈之象,如水墨之效意趣倍增。其“永樂青花纏枝蓮壺“用筆細膩,繁而不贅,精美呈現(xiàn)。

  宣德年之“輕羅小扇撲流螢茶盞”人景具備,詩意清雅,有初唐大李將軍之風。宣德窯最為著名的乃青花紅器——釉下青花與釉上礬紅同施一器,青紅相映。隨之而起的釉下青花與釉上多彩結合,成傳世之作“宣德五彩”。之前僅記載于文獻,至1985年在西藏才有首次實物發(fā)現(xiàn),并配有局部斗彩,從而將斗彩工藝由成化期提至宣德期。

  成化之青花瓷其蘇麻離青料已盡,轉用平等青,故不及永、宣。但五彩則日益精巧,斗彩瓷獨立而成,色彩更多,以填彩法為主,其官窯上品者,值錢可萬金,貴重如此,精美可見矣。

  正德青花晚期改用回青料,色澤深艷古青,頗多佳品,幾與宣德青花相等。嘉靖年祭紅停燒,而回青盛行,又竭力發(fā)揮彩錦之器,并盛行金彩,極之華縟。萬歷期仍延續(xù)嘉靖之風華麗有余,而高雅不足。

  時至天啟、崇禎,社會動蕩,官窯蕭條,僅民窯尚有少量精巧之作。而明末李自成之亂,更使景德鎮(zhèn)眾窯毀于一旦,順治年才略有恢復,惜時不久,至康熙十七年才再次興旺,乃開辟清之彩瓷新一代。

  芭蕉簾外雨聲急,匆匆而過的是時間。至少,我們能夠隔著千里山水遙遙眺望江南的裊裊炊煙,隔著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憶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著重重歷史靜靜觀賞傳世青花瓷不變的美麗。

  青花瓷里容顏舊,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麗,永遠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賞,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