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古窯遺址:年代被認定為晚清至民國

市郊菜地里,高溫熱浪下,幾名戴帽子、撐傘的男女圍著一個大坑交談,他們身后瓷片、匣缽和泥土被堆起。走近才看清,他們共四男兩女,其中一人正在超過一人深的坑內(nèi)揮耙挖掘。這是記者17日探訪觀音閣古窯遺址偶遇的一幕。據(jù)相關(guān)資料,這是一處晚清至民國的民窯遺址,在景德鎮(zhèn)老城區(qū)遺址中具有代表性。

尋找中的意外發(fā)現(xiàn)

觀音閣古窯遺址在哪里?出發(fā)尋找之前只知道它西臨昌江、東北近臨觀音閣。在觀音閣附近幾經(jīng)詢問,終于有村民指明了它的具體方位。

村民說遺址在菜地里,里面有幾個大坑的就是。記者穿過一條巷子,最先出現(xiàn)在眼前的卻不是大坑,是幾名正在“作業(yè)”的人,5個人蹲坐在菜地邊,腳下放著運土的簸箕,一個人在坑道里挖掘,他們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沾著泥土。從交談看,這四男兩女相互熟悉,但他們并沒有對“外人”圍觀產(chǎn)生抗拒。

這個遺址土層不厚,從菜地往下挖四五十公分就有遺址遺留物。他們選擇了長滿雜草的地面開挖,沒有破壞附近村民的菜地。挖掘翻出的碎渣、泥土在他們身后堆積、覆蓋坑道,其中大部分泥土表面已經(jīng)發(fā)白,只有剛挖出不久的泥土和碎渣是濕潤的。

在坑內(nèi)弓著身子挖掘的是一名男子,因為坑深土松,四壁可能崩塌,這名男子不時詢問地面的人“沒問題吧?”上面的人回答“沒問題”,他就繼續(xù)挖掘。他一手快速揮動手中的二齒短耙,一手不時在碎匣缽和泥土中尋找瓷片,一些瓷片他過手即扔,一些被揀出查看,大多數(shù)還是被他丟棄。

挖掘中,出現(xiàn)了將近十塊規(guī)則堆壘著的窯磚,他們說這是到了窯口。不久,一名女子替換坑里的人繼續(xù)挖掘。

“一塊五賣給你,要嗎”

挖掘繼續(xù)進行,坑里的挖掘者揀出幾塊瓷片交給地面的人,其中一個碗底保存完整,擦掉泥,碗底一面有青花底款。

“有完整的嗎?”記者問。他們回答,“哪里挖得到完整的,太難了”,“你要完整的,只有到樊家井去了”。很快其中一人指了下蹲在他旁邊的一個女子說:“她家店里有真的!庇浾弑硎静灰。

十幾分鐘后,一名男子下坑接替,耙子揮動中冒出了火星。記者詢問這個遺址的年代,他們稱有四五百年,否定記者說的一百多年的說法。

不久,記者準備離開。剛走出不遠,他們喊著“挖出了一個完整的”,記者返回在廢墟上接過他們手中一個完整的青花碗,這個碗周身有泥,剝?nèi)ツ嗤梁推渌樵,碗?nèi)底部出現(xiàn)一個字。

“一塊五賣給你,要嗎?”一人這樣詢問,記者把玩后表示不要。這期間其他人紛紛騎著停在不遠處的電動車離開。記者把青花碗交給這名男子后,他和另一人一起穿過巷子離開這片遺址。這時上午10點不到。

曾有考古人員來發(fā)掘

村民介紹,同樣緊靠昌江,遺址在幾棟民房的另一側(cè)還有分布,記者在村民所指的遺址上同樣看到了挖掘痕跡!扒皫啄暾畞硗诰蛄,挖了不少瓷片,不少大學生一起也來了。”知情的村民說。

據(jù)介紹,觀音閣古窯遺址南北長420米、東西寬164米,被整片的菜地覆蓋,總面積約有6.8萬平方米。因為沒有堆積的山包,1998年洪水沖毀了昌江河的岸堤,“這個遺址內(nèi)的窯業(yè)堆積大面積裸露出來,堆積近10米高”。

2007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對這個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遺址里堆積的遺物大多為匣缽和瓷質(zhì)墊餅,青花瓷片較少,所出土的瓷器以碗為主,也有盤和碟。

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這里出土物品的紋飾主要有纏枝花卉、折技花卉、螭龍、飛馬、云氣、白菜、樹石、花碟等圖案,還有“雨香齋”、“白玉齋”等堂名款,有的碗上畫十字云和書“善”、“!、“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青花銘文。遺址年代被認定為晚清至民國,是景德鎮(zhèn)老城區(qū)中具有代表性的民窯遺址之一。(景德鎮(zhèn)陶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