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幕后英雄:那些和泥有關的英雄

說起陶瓷,人們常形象地比喻為“泥與火的結晶”。本期介紹的3位陶瓷幕后英雄,他們中有泥料師傅,拉坯師傅和利坯師傅,他們的工作有個共同點,就是與泥有關。在瓷坯進入窯爐煅燒之前,他們的工作就已經完成。人們在欣賞一件陶瓷作品時,往往會忽視他們的功勞,然而正是他們?yōu)樘沾蓜?chuàng)造了“骨架”,是其美的開始。

泥料師傅:“這工作很辛苦,壓力大!”

對于陶瓷制作中工序的復雜性,很多人有所了解,但是當問起這些工序的源頭時,很多人會認為是拉坯。其實不然,在陶瓷制作原料從礦中開采出來后,到能夠被拉坯成型之前,還需要經過加工和提煉。

于榮軍負責的就是這道工序,陶瓷圈內將他們稱為“泥料師傅”。于榮軍來景德鎮(zhèn)已經很多年了,早年他負責泥料的銷售工作。

幾年前,憑借著在陶瓷圈多年的打拼,他和家人一起建立了現在這個泥料廠,自己也鉆研起了配泥料的技術。在景德鎮(zhèn),泥料提供商并不多,除去個別幾個規(guī)模比較大的之 外,其他的都和于榮軍的廠差不多,不大的廠房,提煉泥料必備的一些機器設備、十幾個工人。然而正是這樣的工廠,為許多作坊,工廠提供著陶瓷泥料。

簡單說來,陶瓷泥料的提煉工作就是將幾種必備的原料按比例混合在一起,比如高嶺土、長石、粘土等,然后經過去雜質、初煉、榨干、細煉等工序,便能生產出能使用的陶瓷泥料了。

當然,這只是簡單來說,倘若仔細深究,泥料的配制工作和其他工序有著同樣的復雜性。作為陶瓷制作的源頭工序,泥料的提煉對陶瓷制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其后的工序基本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因此泥料為陶瓷    作品奠定了大前提,陶瓷制作的成與敗,好與壞,往往在泥料生產這個階段就埋下了伏筆,而這其中有些問題,往往是等到陶瓷燒成后才能體現出來,連挽救的可能性都沒有。

正因為這樣,于榮軍會感覺自己肩上的壓力很大。要想將這份工作做好,需要考慮的因素繁多。每次有新的瓷土礦出現,于榮軍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新礦中礦石的成分,不同的礦出產的礦石在成分上會有微小的差異,然而正是這點變化,都會在陶瓷上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盡管泥料的配方沒有釉料那般神秘,但是它們的“嬌氣”程度卻不相上下,不僅如此,即使是雨季,雨水對礦石成分的影響,以及不同季節(jié),不同溫度對曬坯造成的影響,于榮軍都要在配置泥料的時候考慮進去。于榮軍坦言,每年還是會出現幾次泥料出現問題的事,這在泥料廠很常見,遇見這樣的問題,只能從中找原因,解決問題,為所造成的損失負責。

談起自己的工作,除了壓力,于榮軍說很辛苦。制瓷者都喜歡“新鮮”的泥料,這樣在濕度,泥性上都能很好地掌握,這就需要泥料廠趕早制作,將泥料在作坊、工廠上班前就運送到。每天早上三四點,于榮軍的泥料廠便開始生產,6點左右的時候,配制好的泥料便開始往外運。這么多年來,于榮軍說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作息時間,偶爾能睡晚點,他反而不習慣,還是會趕早到廠里面逛逛。

拉坯,力與美的結合

說起拉坯,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電影《人鬼情未了》中的那經典畫面,男女主人公拉坯時的纏綿,讓人難以忘懷。正如畫面所展示的,拉坯蘊含的,正是力與美。

“兩根線條,相互纏繞,便有了各種造型!边@是占紹林對拉坯的解釋,已經從事了20年拉坯工作的他繼續(xù)解釋道,兩根線條,指的自然是雙手拉坯時留下的軌跡。在占紹林看來,追根溯源,每個小孩子都有玩泥巴的喜好,而拉坯,正是這種喜好的升華。

當拉坯機開始運轉,占紹林將雙手放在旋轉的泥上,只一會兒工夫,一個梅瓶造型的瓷坯便完工了。拉坯需要巧力,在拉坯的時候,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當然這只是基礎。在不少人看來,拉坯是技術活,屬于工藝的范疇,其實不然,拉坯同樣需要一顆創(chuàng)作的心,這正是占紹林的看法。

拉坯這道工序,決定了一個陶瓷作品的器型,而器型,本身就是個沒有界限的概念,只要你敢想,就能創(chuàng)作出各式各樣的器型,器型的美,同樣是陶瓷作品美的一部分。在占紹林的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陶瓷器型,表面施以白釉或影青釉,再加以一些極為簡單的裝飾,儼然已成為了藝術品。

在占紹林看來,拉坯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同時也需要想法。然而靜觀這幾年陶瓷圈的變化,對于自己從事的工作,占紹林有些感慨。

早些年的時候,常有陶藝家來到占紹林工作室,他們帶著圖紙,紙上畫著一些器型的構圖。他們希望占紹林能制作出相應的瓷坯。很多時候,占紹林還會和他們討論,在拉坯的過    程中不斷進行調整、修改,以期制作出陶藝家們最滿意的器型。這個過程,就對拉坯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而不僅僅是依葫蘆畫瓢。還有些陶藝家只會給出比較抽象的要求,這就更需要拉坯者揣摩其中的意思,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

然而近幾年,來占紹林工作室提出類似要求的陶藝家越來越少。占紹林隱隱感覺到這變化所帶來的危機。市面上陶瓷的器型也趨于單一,看來看去就是那么幾種。盡管陶瓷藝術越來越熱,但是拉坯似乎走的是另外一條曲線。

在占紹林看來,也許正是陶瓷藝術的大熱,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人們對陶瓷的喜愛都集中在畫面上,難免對器型有些冷落。這樣一來,整個行業(yè)對拉坯的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對于新器型的創(chuàng)造,便不如以前那般重要了。

利坯,對瓷坯的細加工

瓷坯在拉好之后,需要晾干。晾干之后的瓷坯并不能直接上釉或是繪畫,這中間還需要一道工序—— —利坯。

拉坯為瓷器確定了造型和曲線,利坯則是對造型和曲線進行進一步的修整,類似于“精修”,而這個“精”字很好地概括了利坯這道工序,精巧細致。

將晾好的瓷坯置于旋轉的機器上,江西省利坯大師許順榮手執(zhí)利坯刀具,在瓷坯上上下移動,此時泥屑飄飛,整個瓷胎表面變得圓潤光滑,曲線也更加圓潤飽滿。他仔細打量著自己眼前的瓷坯,尋找著還需要修改的地方。

在許多人眼中,利坯的目的就是將瓷坯表面修整光滑。但是許順榮告訴記者,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將表面修光滑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回憶起自己參加利坯大賽時的情景,許順榮向記者說起了這樣一個花絮,當時分給每位參賽者一樣的瓷坯,但是等大家利坯完成以后,瓷坯的變化差別很大,不僅僅是表面的平整,在曲線器型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利坯這道工序中,需要做的不僅僅是瓷坯表面的修整,許順榮說,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瓷器的手感,對于陶瓷作品來說,其給觀者帶來的手感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部分,這手感不僅包括表面的光滑平整,還包括重量。陶瓷作品應該有與其畫面,大小相應的分量。而在利坯過程中,還有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坯體的厚薄,這樣就能很好地控制瓷器的重量。

控制瓷坯厚薄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在瓷器制作過程中,利坯是進窯前對瓷坯的最后一次修整,因此利坯與燒成的關聯,是利坯師傅們必須考慮的問題。許順榮告訴記者,在修整瓷坯厚薄的時候,燒成因素也是個很重要的考慮,這要考慮到燒成時的各種因素,如果坯體過厚,則可能會開裂。特別是一些曲線變化的拐點,往往需要特別注意,因為這部分承載著比較多的重量,如果厚度不恰當,則很容易變形。在燒成的時候,瓷坯的收縮比例也是利坯師傅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這之間關乎瓷坯燒成后的尺寸,特別是一些有蓋的陶瓷,如果尺寸出現問題,則很容易造成蓋不上或是不嚴合。

后記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jié)目,尚不能盡也!边@是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中關于陶瓷制作的記載。這句話很好概括了陶瓷制作工序的復雜繁多。隨著科技的進步,盡管制作工序上有很大的精簡,但是想要制作出一件精美的陶瓷,必須得經過長長的“生產線”,需經多人之手,集眾人之力,非一人能獨自完成。

這個《陶瓷幕后英雄系列》文章,主要介紹了一些在陶瓷制作中默默無聞,但同樣付出著努力的人們,他們有填彩人、調釉師、燒窯師傅 以及本期文章中所介紹的幾位。他們負責著陶瓷制作中一些重要的工序,在陶瓷制作中的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為了這系列文章的采訪,我接觸到了許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給我最大的感覺,是他們的默默無聞的付出。在陶瓷藝術大熱的今天,似乎有一張無形的幕布,將臺前與臺后區(qū)分開來。臺前的人,享受著鮮花與掌聲,而臺后的他們,則默默無聞地努力著,之所以寫這系列的文章,也是希望大眾能關注到他們的努力。陶瓷這塊“軍功章”,也有他們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