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泰斗張震大師從藝60年鑄不朽傳奇

張震,湖南人,1940年生于現(xiàn)株洲淥口(原屬醴陵),字“長辰”,別名 “傲霜老人”。打小喜愛書法、繪畫和音樂,天賦高人一籌,進步很快:從1956年開始先后被淥口瓷廠、陶畫二廠、醴陵陶瓷研究所選中學習陶瓷美術(shù)及釉下彩繪畫。1958年分到藝術(shù)瓷廠,1960年后更名為醴陵群力瓷廠;曾從師著名工藝美術(shù)家唐漢初、吳壽琪;由于勤奮加天賦,終于在1958出的作品“竹蝶圖”(又名干勁沖天)在瓷業(yè)公司首屆獲獎。此后更受老師們喜歡,于是共同向領(lǐng)導推薦為唐漢初老先生的指定弟子,并學習瓷像繪畫,特別是釉下彩瓷像繪畫。70年代末與其師一起制作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釉下彩瓷畫像,現(xiàn)存放于北京八寶山公墓;千秋萬載永不變色,永保領(lǐng)袖光輝形象。

現(xiàn)代著名畫家范曾題贈“傲霜齋”。

張震大師家中的一塊匾額寫有“傲霜齋”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出自于現(xiàn)代著名人物畫家范曾之手。當年張震老師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學習時范曾大師題贈與他;因為范大師深知其為人與性格,贈與時告之:“你的藝術(shù)之路必將艱辛,一定要堅持,永遠保持自己的風格。”簡短一句話,將匾額中要表達的“不附權(quán)貴,自強自立,風霜傲骨”的精神描繪得淋漓盡致。所以張震老師一直銘記;為藝術(shù)奉獻一生,旁人感嘆,替取其別名為“傲霜老人”。

重大貢獻——張震大師采用自己獨創(chuàng)工藝“雙人汾水法”

眾所周知,釉下五彩即五種顏色,而今色彩斑斕,應有盡有。其中在1973年,張震老師顏色創(chuàng)新,打破常規(guī)用色瓶頸,開辟了新的道路,為釉下彩用色譜寫了新的篇章。后人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有代表作 “華山春曉”在湖南日報顯示, 由于他“認真學習中外繪畫的用色技巧,成功制作《華山春曉》為釉下彩用色技巧創(chuàng)出了新路!闭栽漠斈7月16日第一版;當時轟動業(yè)內(nèi),各界媒體爭相報導。(如工人日報,湖南畫報)

1976年,張震老師采用自己獨創(chuàng)工藝“雙人汾水法”,與其同事袁術(shù)凡共同制作毛主席紀念堂《藍芙蓉》大花缸;此項工作當時是在全國多家瓷廠共同競爭下,最后由數(shù)位副總理共同指定由群力瓷廠,并由張震老師制作,此作品的顏料配方目前只有張震老師一人絕版掌握。此作品獲得了毛主席紀念堂工程指揮部頒法的榮譽獎狀。

1986年調(diào)入國光瓷廠研究所,設計釉下彩工藝,開發(fā)了胚胎直接貼釉下彩畫紙的新工藝。除了以上工藝之外,張震老師的實事求是的文學修養(yǎng)更是難得,1984年參與《日用細瓷工藝流程》專業(yè)書籍的編寫,其中第七章第二節(jié)《釉下五彩》為個人獨自編寫。并于1987年寫出論《釉上彩、釉下彩》,當時中國陶瓷系權(quán)威張守智老師認真批注,尾批“超過前人”,現(xiàn)有保存底稿。

榮譽成就——張震大師的釉下彩繪畫手法精湛,所獲的獎項及榮譽數(shù)不勝數(shù):

1959參與為北京“三館瓷”的制作,受到中央領(lǐng)導的高度表揚。

1973年參與毛主席專用瓷的試制與制作。

1973年制作的《華山春曉》,寓意當時的中國如初升的太陽,獲得湖南省第一名;而后《新聲初放》更是以生活為主題,體現(xiàn)為一位赤腳醫(yī)生用針灸治好一位聾啞女孩,作品現(xiàn)存于湖南省陳列館。

1976年繪制毛主席紀念堂《藍芙蓉》大花缸并獲獎。之后因貢獻突出,1982年致83年,被群力瓷廠選送到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學習,并獲得優(yōu)秀的評語。

1984年設計的餐具《綠孔雀》畫面獲湖南省一等獎。

1987年設計制作的六角帽筒《歲寒三友》獲湖南省一等獎。

其作品多次參加世博會且被中外友人收藏。另外,張震老師的國畫也有獨到之處。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shù)陶瓷系特藝系學習,從師于范曾、張世簡、白雪石、張守智等。因原有的渾厚工匠派基礎,加上個人天賦,讓其很快的吸取了書卷派的長處,融為一體,深受老師們的喜歡。

1990年其兩副國畫梅花作品,在參加中國醴陵市與日本瑞浪市的《中日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展會》上大放異彩,展會當天開展即被日本友人高價收藏,2008年國畫山水《天際飛流》作品在株洲軍分區(qū)“八一書畫作品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1993年,鑒于張震老師的杰出貢獻,其名字被載入《中國當代藝術(shù)界名人錄》第402頁。97年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卷第1267頁。

1993年光榮退休后,出于對藝術(shù)的熱愛與追求還多次前往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寫生作畫,且創(chuàng)建了工作室,并以其老師的題匾命名為“傲霜齋”,其作品都來自于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的生活氣息。

1998年湖南省醴陵市年鑒收錄了張震老師的工藝美術(shù)人生的主要事跡,為陶瓷界所做的貢獻。

2005年,為了征得各界對釉下彩藝術(shù)的支持,從不參與各界活動的張震老師毅然挺身,配合湖南醴陵電視臺拍了一期專題片,希望新一代的年輕人能很好的學習,不要過于看重名利,將釉下彩很好的傳承,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將其發(fā)揚光大。其用心良苦,讓人感動。

其一生作品只為藝術(shù)而創(chuàng),不做商業(yè)之用途;對收藏者,須知其內(nèi)里,識其意者方予易之,反之閉門謝客。慕名而來者雖多,但眾客中也可圈可點。真正應正了“平日往來多白丁,不識過門貴權(quán)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