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黃釉成為皇家專屬的釉色

圖中這套對碗為清光緒官窯器中的精品,口徑15厘米,斜弧腹下收,圈足。內(nèi)壁及底施白釉,瑩亮光潤,碗心青花雙圈內(nèi)繪三只羊在樹下休息,寓意“三羊開泰”,青花圈外飾折枝花卉及石榴、魚、如意等吉祥圖案。外壁以黃釉軋道為地,上飾雜花瓶、石榴、如意等雜寶紋,留三個圓形開光,其內(nèi)分別繪三只羊,或站或臥,姿態(tài)各異,與碗心三羊相呼應(yīng)。軋道,又叫雕地,宮中稱錦上添花,景德鎮(zhèn)藝人謂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勻施一層色料,如紅、黃、紫、胭脂紅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種狀如繡花針的工具拔劃出細的鳳尾紋,最后配以花鳥、山水等圖飾或開光圖飾。而粉彩軋道工藝就是把粉彩和軋道兩種工藝有機結(jié)合,形成珠聯(lián)璧合的驚艷效果。

黃釉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但當時由于工藝不夠純熟,器物比較粗糙,品質(zhì)也不穩(wěn)定,因此以民間使用為主。但到了明清兩代,黃釉成為皇家專屬的釉色,這兩朝對于黃色的使用有著十分明確的界定,比如在清,里外黃釉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釉外黃釉為皇貴妃用,黃地綠龍為貴妃用,以下嬪妃、貴人、常在則不許用黃釉瓷器。清代陶瓷藝術(shù)家唐英于乾隆時曾奏明皇帝將破損的黃釉器都押運京城處理,以防技術(shù)外傳,可見黃釉價值不菲。黃釉地軋道粉彩三陽(羊)開泰碗的有序燒制從清代自乾隆朝開始,據(jù)《清檔》記載,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傳旨:“交唐英燒造,其碗外面俱燒五彩各色地杖,花樣各按時令分別吉祥花樣,碗內(nèi)仍照外面花樣,俱要青花白地,年節(jié)用三羊開泰!贝艘怀煞ㄑ匾u至晚清光緒年間,清各朝均以乾隆為范本仿效,一直沿用至光緒,以后則少見。因此這是一類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