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點茶法窮盡雅致 陸游李清照都是高手玩家

行內(nèi)有話“中國飲茶之風‘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飲茶文化得到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乃至民間百工的崇尚,茶文化可謂空前繁榮,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而有創(chuàng)新,窮盡雅致的點茶法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而隨著明代瀹茶法的出現(xiàn)被替代,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文人雅士紛紛借助詩詞歌賦寄情于茶

宋人蔡絳《鐵圍山叢談》中曾說:“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時蓋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庇形膶Ρ彼紊蠲枋鲋杏涊d到:“北宋建州一年產(chǎn)茶就不下300萬斤。茶葉己經(jīng)成為了像王安石所說的和柴米油鹽一樣的常規(guī)性食物,一天不能缺少。”北宋政府還有一條規(guī)定:“宋選人、使臣等無職田或職田不足者,于俸祿外另給茶湯錢”。由此可見宋代對飲茶的重視。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也是中國茶文化歷史上除唐代外茶學著作與茶詩詞出現(xiàn)最多的時期,許多文人雅士紛紛借助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形式寄情于茶,在相關的詩歌及書畫作品中往往可見這類表現(xiàn)題材,這對宋代茶文化的發(fā)展興盛也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思想推動作用。宋代許多著名的詩詞大家,包括蘇軾、黃庭堅、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皆吟過許多以茶為題的詩詞,其中陸游還獲得了“茶狀元”的雅號。而在關于飲茶文化的文章中,除了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之外,還有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這本論著從種植、采制、點茶、膽藏等方面均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為后人對宋代茶文化的系統(tǒng)性了解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還有黃儒的《品茶要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呂惠卿的《建安茶記》、劉異的《北苑拾遺》等。由此可見,相比于唐代茶文化中陸羽《茶經(jīng)》一枝獨秀的研究狀況,宋代可謂是研究廣泛、名篇輩出。

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

從茶藝與茶道精神來講,宋代繼承了唐代時期開創(chuàng)的茶文化,并在其基礎上結合自身社會文化的底蘊加以發(fā)展,其中,點茶法就是一個代表,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煮茶法而有創(chuàng)新,窮盡雅致的點茶法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據(jù)資料顯示,宋代點茶法有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欣賞宋代茶具,首先要了解以點茶法為代表的宋代飲茶方式。慶歷末年,位居北宋士大夫集團核心層的蔡襄繼丁謂之后任福建轉(zhuǎn)運使,專事貢茶,并對之加以改良,并于皇祐年間寫成繼唐代陸羽《茶經(jīng)》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茶書——《茶錄》。其上篇論茶,下篇論器,專述建安民間斗茶時使用的沖點茶湯之法。蔡襄作為當朝書法圣手,所著《茶錄》“書之于石”并自寫絹本,流行于世。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對點茶法作了詳細論述,以“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為基本過程的點茶法成為宋人主導的品飲方式,韓美林藝術館副館長陳云飛在文章中寫道:“直至元代,北苑貢茶地位為武夷山新開茶園逐步取代,民間瀹茶法興起,宋代點茶器具才淡出人們視野。”

建盞的黑釉與白色茶湯相互映襯

宋代前期,點茶法與煎茶法并存,然斗茶的興起,使得煎茶法在宋代后期基本被擯棄,點茶成了主要的飲茶方式。斗茶據(jù)考起源于福建建州,是茶農(nóng)們評比新茶優(yōu)良次劣的一種比賽活動。

兩宋時建州北苑生產(chǎn)的“龍團鳳茶”乃進御貢茶,極為珍貴,斗茶風靡全國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民間活動隨著貢茶傳入了朝廷,并受到皇帝的推崇。而同樣來自福建的黑釉茶盞也隨之名聲鵲起。蔡襄《茶錄》上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彼位兆谠凇洞笥^茶論》中也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斗茶時,茶面泛出的湯花呈白色,建盞的黑釉與茶湯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襯,而湯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見,故宋人斗茶喜用建盞。

斗茶之風從宮廷傳至民間南宋極盛

但值得一提的是,建窯黑釉盞在斗茶的使用時,即便造型類同,然在大小、形制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差異!洞笥^茶論》言:“然須度茶之多少用蓋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蓋小則受湯不盡……”

茶盞的大小,不僅僅以用茶的多少來決定,還受圍觀人員多少、茶餅質(zhì)量、分茶效果、注水速度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可見,宋代斗茶儀式花樣繁多,有時一次需要準備大小不同的茶盞,也稱“套盞”“列盞”。

上欲行之,下必效焉。根據(jù)資料顯示,北宋中后期以后,斗茶之風從宮廷傳至民間,南宋時達到極盛。受市場利益的驅(qū)動,江西、福建、四川、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燒制黑釉瓷之窯場,其中,江西吉州窯的黑釉盞獨樹一幟,別具創(chuàng)新。與建盞的陽剛大氣、釉彩渾厚相比,吉州窯或于斗茶功能上略遜一籌,但靈活多變,灑脫質(zhì)樸,尤其是木葉貼花、剪紙貼花裝飾藝術風格獨具。另外,灑釉、彩繪等裝飾方法在吉州窯也較為常見。

除此之外,吉州窯最為人稱道的是,其把民間剪紙的實物,直接運用于陶瓷生產(chǎn)過程中,取得這種獨特的效果,成為了創(chuàng)新的特色。

剪紙紋樣中,最常見也是最深入人心的花紋就是梅花,所謂“清友者,梅也”。梅花美麗而不妖冶,花味清韻且又芳香,與宋代文人追求質(zhì)樸、淡泊、清奇、雅致的精神不謀而合。另一種應用較多的題材是鸞鳳紋,鳳是中國古代先民崇拜的對象,人們把它視為“神鳥”,希望能給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

宋代壺流一改唐代 挺直粗短而變曲長

宋代斗茶“捧紅”的不僅僅是建盞,還有另外一個關鍵角色——湯瓶,這對親密搭檔完美演繹了斗茶藝術。湯瓶,又稱執(zhí)壺、注子,南宋審安老人著《茶具圖贊》稱其為“湯提點”!洞笥^茶論》專門論述了此物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湯害利,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未欲圓小而俊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為適應斗茶的需要,時人對執(zhí)壺的流和壺嘴作了特別設計:壺流一改唐代的挺直粗短而變得曲長,壺嘴的出水口圓而小,這樣才能使壺嘴在出水時,注湯落點準確,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拋物線,極具線條美。與此同時,壺的執(zhí)柄開始加長,幾于壺嘴齊平,或高于壺嘴,如此設計,減少了人體手臂上揚的幅度,注水點茶,輕松盡在掌握。

《茶錄》載:“瓶……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彼未鷾坎粌H具有注水功能,還要附帶燒水,因此金、銀、錫、鐵等金屬器皿維多。即便以瓷器替代,也會仿照金屬器的造型。宋代景德鎮(zhèn)湖田窯、江西吉州窯、浙江龍泉窯等多個窯口均曾生產(chǎn)執(zhí)壺,雖釉色不一,但器形設計上存在許多共性,這亦是宋代各地斗茶俗和評定標準相差無幾的一個佐證。